場景:最近貝老闆常在公司炫耀 Vibe Programming,結果他的老闆朋友們也聽說了,紛紛跑來說:「貝哥,你們好像玩得很厲害耶!能不能幫我們也開個課?」
貝老闆(滿臉興奮,手拿手機):
「小可!要發啦!昨天幾個老闆朋友說想學 Vibe Programming,要我幫他們開課!這不就是新的商機嗎?」小可(黑眼圈翻白眼,右手拿摺扇):
「蛤?我們自己還在踩坑耶,你就想收學費開課?你確定不是開『踩雷體驗營』?」貝老闆(眼睛發光):
「你懂什麼!現在誰先喊『AI + Vibe』,就能站上浪頭!我們趕快規劃課程大綱啦!」小可(摺扇直接敲頭):
「先搞懂 vibe 是什麼再說啦!不然你教出來一堆幻覺派老闆,業界直接大爆炸。」(小可無奈,只好打電話給好威。)
好威(電話那頭,冷冷地笑):
「哎呀,果然你們又想搞大了。拜託,Vibe Programming 不是神功秘笈,它是 Prompt Engineering 跟 Context Engineering 的進階版啦。你們自己還在學,現在就要教課?這不是開玩笑嗎?」貝老闆(急忙插話):
「我都跟朋友說, vibe 一下,AI 就幫他產生完整的 RFP 投標文件耶!我只要教他們這些,就能收錢啦!」好威(毒舌吐槽):
「那八成是看起來很炫,結果拿去真的投標會被打槍。你要是真的敢用『一鍵 vibe』交標案,保證被黑名單。」小可(補刀):
「對啊,你要想清楚,你是要教『氣氛營造課』還是『專案實戰課』?」工程師 King(皺眉小聲嘀咕):
「這 vibe 要是跑偏,我才是被抓來擦屁股的吧……」
先從實例,而不是理論
Vibe Programming 不是喊口號,課程要帶學員從具體場景出發,例如:寫投標文件、產生 API 文件、做簡單系統設計。每一堂課就是一個「場景 vibe」,學員才能感受到差異。單講概念,只會讓人覺得是行銷口號。
拆成步驟,而不是一鍵到位
課程應該示範怎麼把 vibe 拆成一連串明確任務。像是:先定義角色 → 再定義格式 → 再定義流程 → 驗收結果。讓大家理解 vibe 是「編排上下文」的技巧,不是隨便丟一句話。
教會問問題,而不是給答案
一門好課,不是老師直接給 prompt,而是教學員問 AI:「我現在需要什麼 vibe?」「幫我列出三個不同場景的 vibe 策略」。這樣大家才能學會靈活應用,而不是死背範本。
既然不同類型的老闆需求不同,課程也許可以分三種版本:
一人小老闆班(SOHO/自由業)
重點:讓 AI 幫忙產生文案、投標書、簡易網站。
課程大綱:
不懂技術的老闆班(商務導向)
重點:專注在如何問問題、如何讓 AI 輸出能用的商業文件。
課程大綱:
小團隊入門班(2-5人團隊)
重點:結合 AI 與團隊協作,避免大家各唱各的。
課程大綱:
今日提問:
如果要今天要設計一門「Vibe Programming 入門課」,你覺得最適合先教哪一類老闆?為什麼?